9月29日,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,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“养得好和可持续:深远海养殖设施安全性和经济性关键技术”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,20余位来自高校、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。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、研究员王刚副分别担任执行主席和学术秘书。
主旨报告环节,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徐皓以“深远海养殖工船研发、运营现状与展望”为题,介绍我国10万吨级以上大型封闭式养殖工船从概念到产业化的发展历程,分享国信1号大黄鱼养殖工船在成本控制上的运营经验,并提出了构建陆海一体全产业链体系、开展精细化海域规划的发展建议。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院长严俊作“安全与经济性融合设计的深远海桁架类网箱”报告,系统介绍了浮牧、潜牧、游牧等不同类型养殖装备的技术特点,重点阐述重力浮力均衡分布、结构框架与柔性网衣融合设计、吸力浮箱入泥精确控制等关键技术,提出因地制宜选择养殖模式、打造中国制造知名品牌的建议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徐永江以“深远海适养品种培育与陆海接力养殖技术”为题,提出基于环境适应性、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的品种筛选原则,重点介绍了大规格苗种培育、应激消减、智能投喂等陆海接力养殖关键技术,为解决深远海养殖“养什么、怎么养”的核心问题提供系统方案。
自由发言环节,专家们围绕深远海养殖空间规划、设施安全性、经济效益提升、政策保障等话题展开讨论,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发表见解。其中,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桂福坤深入分析了海域空间不足、设施性价比、病害防控、海域审批等七大制约因素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小华认为,重力式网箱仍是深远海养殖主流设施,科学选址、智慧管控和完善养殖保险是保障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。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郑国富分享了福建省深远海养殖情况,指出单位水体设施投资并非制约经济效益的唯一因素,养殖模式选择和产能利用率同样关键,建议将补贴重点从设施建设转向养殖产出。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深远海养殖是践行“大食物观”、建设“海上粮仓”、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,但当前仍面临大型化设施造价高、苗种供应不稳定以及设施装备安全性、智能化水平不高等挑战。未来应聚焦深远海养殖设施安全性与经济性,在适养海域空间规划、设施装备安全保障、适养品种开发、当家品种培育、大规格苗种规模化供给、全产业链协同等关键环节,通过科技创新、政策精准扶持、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深远海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会后,专家们赴北京帅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,了解鱼菜共生生态系统、果—禽—鱼生态共生系统以及鱼—粮共生生态系统相关情况。